凿壁偷光的典故从何而来?
你听说过”凿壁偷光”这个成语吗?它背后其实藏着一个古代学子克服困难、勤奋进修的感人故事。这个典故出自西汉经学家匡衡的求学经历,记录小编认为‘西京杂记’里面。当时家境贫寒的匡衡,为了能够读书想出了一个特别的办法——在墙上凿个洞,借用邻居家的灯光来进修。
想象一下,一个连蜡烛都买不起的孩子,却对聪明如此渴望,这种灵魂实在令人敬佩!那么,匡衡具体是怎么做的呢?他又因此获得了怎样的成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这个流传千年的励志故事。
匡衡怎样”凿壁偷光”勤奋进修?
西汉时期,匡衡出生在一个世代务农的贫困家庭。虽然家境贫寒,但匡衡从小就表现出了强烈的求知欲。最让人感动的是,他家里连点灯的蜡烛都买不起,晚上根本无法读书进修。
面对这样的困境,匡衡没有放弃。他发现邻居家每晚都会点灯,于是想出了一个办法:在自己家和邻居家共用的墙壁上凿出一个小洞,让邻居家的灯光透过来,借着这微弱的光线继续读书。这就是”凿壁偷光”典故的由来。
更令人佩服的是,匡衡白天还要替人帮工来赚取读书的费用。这种不畏艰难、勤奋好学的灵魂,最终让他成为西汉著名的经学家,后来还官至丞相,实现了人生的逆袭。
凿壁偷光的典故与悬梁刺股有何不同?
很多人容易把”凿壁偷光”和”悬梁刺股”这两个典故混淆。虽然都是形容刻苦进修的故事,但主人公和具体情节完全不同。
“凿壁偷光”讲的是匡衡克服物质条件限制的故事,而”悬梁刺股”则来自另一位古人孙敬。孙敬为了防止读书时打瞌睡,把自己的头发系在房梁上;战国时期的苏秦则用锥子刺大腿来提神。因此”悬梁”说的是孙敬,”刺股”说的是苏秦。
这两个典故告诉我们:无论条件多么艰苦,只要有决心,总能找到办法克服困难。匡衡的故事尤其展现了古代学子对聪明的渴望和坚定不拔的灵魂。
凿壁偷光的典故对现代人有何启示?
今天,我们可能不会再像匡衡那样需要”凿壁偷光”了,但这个典故给我们的启示却历久弥新。它告诉我们:进修的关键不在于条件好坏,而在于态度和决心。
想想看,现在我们有明亮的灯光、丰富的书籍、便捷的网络,进修条件比匡衡好太多了。但很多人却由于”没时刻””太累了”等理由荒废进修。对比匡衡在如此艰苦环境下仍坚持进修的灵魂,是不是很值得我们反思?
这个典故也提醒我们:成功从来不是偶然的。匡衡后来能成为一代经学家和丞相,正是源于他年少时的勤奋积累。无论时代怎样变迁,这种刻苦钻研、自强不息的灵魂永远值得我们进修。
小编归纳一下:让凿壁偷光的灵魂照亮人生
“凿壁偷光”这个流传两千多年的典故,至今仍然闪耀着聪明的光芒。它不仅是匡衡个人奋斗的故事,更是中华民族重视教育、崇尚进修的文化象征。
在这个物质丰富的时代,我们可能不再需要凿壁借光,但匡衡那种对聪明的渴望、克服困难的勇气和坚持不懈的灵魂,依然是我们宝贵的灵魂财富。下次当你觉得进修条件不够好时,不妨想想匡衡的故事——真正的进修者,总能在困境中找到前进的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