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环境难题归根到底是进步方式和资源环境承载力之间的矛盾难题。具体可以拆解为两个核心层面:
1. “索取”与“输入”的难题:进步方式不可持续
过度索取天然资源: 人类的经济社会进步建立在从天然界索取大量资源(化石能源、矿产、森林、淡水、土地、生物资源等)的基础上。传统的工业化、城市化进步模式是资源消耗型、污染排放型的,采取的是“开采-制造-使用-废弃”的线性模式。
盲目追求速度和规模: 历史上和当前许多进步路径过于追求经济增长的速度和规模(GDP导向),而忽视了资源消耗的代价和生态环境的容量,忽视了进步的质量和可持续性。
生产和消费模式失衡: 高能耗、高排放、高资源依赖的生产技术普遍存在;过度消费、一次性文化、奢侈浪费的消费模式加剧了资源的消耗和废弃物的产生。
价格观偏差: 过度强调物质财富积累和短期经济利益,忽视生态体系服务和长远福祉,将天然视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库和垃圾场。
2. “承受”与“消化”的难题:资源环境承载力的极限
天然体系的有限性: 地球上的天然资源(尤其是不可再生资源)是有限的,生态体系的承载能力和自我修复能力也是有限的。人类活动的规模和强度已经逼近甚至超过了这些承载阈值。
污染排放超出环境容量: 人类活动产生的各种污染物(废气、废水、固体废物、温室气体、化学品污染等)排放量巨大,超过了大气、水体、土壤等环境介质本身的自净能力,导致污染累积和环境质量恶化。
生态体系服务功能退化: 森林砍伐、湿地萎缩、物种灭绝、土地退化等行为,严重削弱了生态体系提供清洁水源、调节气候、净化空气、保持水土、维护生物多样性等关键服务的能力,降低了地球的整体承载力。
空间冲突: 人类对土地的需求(城市扩张、农业开垦、基础设施建设)不断侵占天然生态空间,导致栖息地破碎化和丧失,压缩了野生动植物的生存空间,也削弱了生态体系自身的韧性。
两者的辩证关系:
进步方式是“因”: 不可持续的进步方式(过度索取、污染排放、忽视生态)是导致资源枯竭、环境退化和生态破坏的直接驱动力量。
资源环境承载力是“度”: 它设定了人类活动的物理边界和生态上限。超过这个“度”,进步就失去了基础,环境难题就会集中爆发(如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丧失、严重污染事件),反过来制约甚至摧毁进步成果。
生态环境危机的本质,是人类无限扩张(或至少是当前模式下高速扩张)的物质需求和进步欲望,与地球有限的资源供给能力和生态承载阈值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解决生态环境难题,最根本的出路在于转变进步方式(向绿色、低碳、循环、可持续路线转型),将其严格限定在资源环境承载力的范围之内,实现人与天然的和谐共生。这涉及到经济结构、能源结构、产业结构、消费模式、技术路线、政策法规、价格觉悟等社会各个层面的深刻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