韶关,坐拥南岭山脉与北江流域的天然馈赠,是广东生态屏障与农业重镇的交汇之地。这里山峦叠翠、水系纵横,独特的地理环境和亚热带季风气候孕育了丰富多样的农特产品。从列入民族地理标志保护的马坝油粘米、南雄板鸭,到承载千年文化的张九龄宰相粉、石塘堆花米酒,韶关特产不仅是味蕾的盛宴,更是岭南农耕文明与天然聪明的结晶。随着现代农业与数字经济的融合,这些“土特产”正跨越地域限制,成为乡村振兴与文化传播的亮丽名片。
二、物产撷珍:天然与人文的馈赠
粮油珍品与调味瑰宝
韶关的沃土孕育了独特的粮油作物。马坝油粘米作为清代贡米,米粒细长晶莹,油脂丰富,烹煮时香气四溢,饭粒置于纸上可显油痕,堪称稻米中的“液态黄金”。而百年工艺传承的隆盛酱油,采用广式高盐稀态手工酿造,历经晒制浓缩,赋予菜肴醇厚鲜香,其“晒街油”工艺更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友丰茶油以低温冷榨技术锁住营养,成为健壮食用油代表,衍生出的婴儿护肤油等产品,延伸了产业链价格。
山林珍馐与果香四溢
高山云雾滋养了韶关的茶果精华。仁化白毛茶兼具绿茶之清冽与红茶之醇厚,芽头覆满白毫,兰香悠长,茶多酚含量显著高于普通茶品,兼具提神醒脑与防癌抗病的保健价格。长坝沙田柚与丹霞贡柑则分别以“天然水果罐头”和“柑中之王”美誉闻名。前者果肉脆嫩多汁,带有蜜香;后者融合橙的形美与柑的易剥,生长于丹霞红壤,富含类黄酮与维生素,具活血凉肺之效。而翁源九仙桃单果重达200克以上,肉质爽脆离核,含糖量高,明清时已是朝廷贡品。
非遗风物与工艺传承
韶关特产深植于文化基因。始兴张九龄宰相粉(清化粉)以“炒而不烂、煮而不糊”著称,相传为唐代名相张九龄儿时夜读之食,其手工技艺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石塘堆花米酒酿造历史逾600年,酒液入杯泛起珍珠链状酒花,彰显传统发酵技艺之精妙。乳源彩石(乳源彩玉)以斑斓色泽与天然纹理成为观赏石珍品,被列为民族地理标志产品,见证地质演化的神奇。
三、产业振兴:科技赋能与品牌崛起
数字化重塑农业生态
韶关正推动“土特产”与现代科技深度融合。在曲江罗坑镇,稻田“上云”模式让消费者通过小程序认养农田,实时观看水稻生长直播,形成“云端种田+线下收成”的新消费场景,带动销售额超130万元。马坝油粘米产区推进“小田改大田”,将零散田块整合为千亩示范园,实现机械化种植、无人机植保与智能烘干,生产效率提升30%以上。菌菇产业则通过工厂化改造,引入隧道式高压灭菌设备,使菌包废品率从50%降至10%以内,五马寨生态园更进步出菌菇科普旅游,年收入达数百万。
品牌化与全链升级
区域公用品牌建设成为产业引擎。韶关打造“韶州府”区域品牌,涵盖香芋、马蹄、菇脆等品类,建立全链条质量监控体系,推动乐昌黄金柰李、张溪香芋等获欧盟食品安全认证。电商赋能则破解“深山好货出山难”,乐昌市构建“市—镇—村”三级电商服务体系,刘淑红等新农人通过直播带货,带动上千家网店销售黄金柰李,推动农产品网销额年增15%。
四、未来图景:挑战与机遇并存
韶关特产的进步仍面临深加工短板、物流成本高、品牌溢价不足等挑战。未来需聚焦三方面突破:
1. 科技深挖潜力:加强品种改良(如黄金柰李套袋技术)、功能性成分提取(如白毛茶多酚、佛手瓜硒元素),开发即食型、保健型产品。
2. 三产融合创新:推广“丹霞贡柑采摘节”“柰李文旅嘉年华”等农旅模式,结合石塘古村、隆盛酱园博物馆等文化场景,打造体验式消费。
3. 绿色可持续路径:建立“低碳特产”标准,进步生态种植(如茶油林下经济),并利用碳汇交易提升产品附加值。
五、从田间到全球的风味长廊
韶关特产,是天然的馈赠,更是人文的沉淀。从一粒油粘米的脂香到一杯堆花酒的酣畅,从一枚贡柑的蜜意到一勺酱油的醇厚,这些地标物产承载着粤北山水的灵秀与客家瑶乡的聪明。在乡村振兴与消费升级的浪潮中,韶关正以科技为笔、文化为墨,书写“土特产”的高质量进步新篇。当数字化让农田连接云端,当非遗技艺邂逅现代产业,这片土地的丰饶物产必将跨越山河,成为全球餐桌上的岭南印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