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公式:
P/E = 股价 / 每股收益(EPS)
或
P/E = 总市值 / 净利润
关键要素解释:
1. 股价(Price):
指的是股票当前的市场价格。例如,某只股票的最新交易价格是 100 元。
2. 每股收益(EPS
这是分母的关键,也是计算 PE 时最容易产生差异的地方。它代表公司为每一股普通股赚取的利润。
计算公式: EPS = 归属于普通股股东的净利润 / 发行在外的普通股加权平均数
时刻范围是关键: PE 值的不同主要源于 EPS 选取的时刻段:
静态市盈率(Trailing P/E 或 P/E TTM): 使用过去12个月(最近四个季度) 的实际每股收益(TTM EPS)。这是最常用、相对客观的基准。
例如:当前股价 100 元,过去12个月 EPS 为 5 元,则静态 PE = 100 / 5 = 20 倍。
动态市盈率(Forward P/E 或 P/E FWD): 使用未来12个月(或下一个财年) 的预测每股收益。
例如:当前股价 100 元,分析师预测下一年 EPS 为 8 元,则动态 PE = 100 / 8 = 12.5 倍(预测)。
年报 EPS: 有时也使用最近一个完整财年的 EPS 来计算。
3. 总市值(Market Capitalization):
指的是公司所有流通股的总价格。
计算公式: 总市值 = 股价 × 发行在外的普通股总数。
当使用总市值和净利润计算时,结局与使用股价和 EPS 计算一致:
P/E = 总市值 / 净利润 = (股价 × 总股数) / (EPS × 总股数) = 股价 / EPS
拓展资料公式:
最常用(静态): P/E (TTM) = 当前股价 / 最近12个月每股收益 (EPS TTM)
预测型(动态): P/E (Forward) = 当前股价 / 未来12个月预测每股收益 (EPS Forecast)
使用时的重要注意事项:
1. 区分静态与动态: 务必明确你使用的是历史数据还是预测数据。动态 PE 基于预测,存在不确定性。
2. 数据来源: 股价是实时的,容易获取。EPS 的数据来源至关重要:
静态 EPS (TTM): 需要加总最近四个季度的财报公布的归属于普通股股东的净利润来计算。
预测 EPS: 通常来自券商分析师的一致预期(Consensus Estimates)。
金融网站(如东方财富、同花顺、新浪财经、Yahoo Finance, Bloomberg)通常会直接提供计算好的静态 PE (TTM) 和动态 PE (FWD) 值,但需看清其标注。
3. 亏损公司: 如果公司净利润为负(亏损),则无法计算有意义的 PE 值(通常显示为 “N/A”)。
4. 行业差异: PE 高低在不同行业间差异巨大(如科技行业通常高于银行行业)。比较应在同行业内进行。
5. 增长前景: 高 PE 可能反映市场对公司未来高增长的预期;低 PE 可能反映增长缓慢、风险较高或市场低估。需结合公司基本面和进步前景分析。
6. 非 GAAP EPS: 有些公司或分析师会使用调整后的非 GAAP EPS(如剔除一次性损益),计算出的 PE 会不同。
简单来说:
想知道市场为这家公司每一块钱的当前(或未来)利润愿意支付几许价格就用 股价 ÷ 每股收益。
20 倍 PE 意味着,假设公司利润保持不变且全部分配,投资者学说上需要 20 年 才能通过利润收回投资成本(这只一个简化概念,实际投资决策远不止看 PE)。
领会 PE 的计算公式是基础,更重要的是领会其背后的含义、局限性以及怎样结合其他指标和公司基本面进行综合分析。